经过三年的奋斗,我以622分的成绩,收到华中师范大学蓝色的录取通知书,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我内心的欣喜与激动。从小学起,我就一直想成为一名教师,一直到现在。
进入华师后,深感大学世界的精彩,然而,我不敢有丝毫懈怠。我知道,学习永远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,尤其是我将来还会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。我记得之前曾经看过的一句话:一个老师,只有当你有一桶水时,你才能倒出一杯水给你的学生。所以,学习,并没有因为上大学就被荒废,我仍保持着高中预习、复习的习惯,上课永远坐在最前排,笔记一如高中般详细整洁,讨论课上永远积极发言……有些人称我为“学霸”,有些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上课总是坐前排、总是举手发言。其实在我看来,我只是做了一个学生最应该做的事情而已,学霸什么的还谈不上,学习的路很长,我还在上下求索。
然而事实证明,我的做法确实是正确的。大一学年,我的综合学分绩在中文系排名第二,被评为校三好学生、文学院优秀共青团员,获得2013-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。
除了重视学习,我也很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,大一加入了博采辩论社,多次参加各种辩论赛,曾获得城环学院举办的寰宇杯辩论赛最佳辩手、文学院举办的博采杯辩论赛最佳辩手、华中师范大学新生辩论赛最佳辩手、华中师范大学“舌上春秋”辩论赛最佳辩手。还曾参加中国辩论教育协会举办的华中地区辩论赛二等奖。
大学第二年,褪去了第一年对大学的新鲜和好奇,突然有点不知所措。虽然师范生的身份注定了我未来是当一个语文老师,可是我要怎么去充实自己呢?怎么去让自己学习更多呢?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之后,我选择了港澳台交换项目,经过严格的笔试、面试之后,我获得公费到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。
会选择台湾,有两个方面的考虑。其一是因为我是师范生,我很想亲身体验和感受两岸教育模式的不同,这对我以后如何当一个好老师有很大的帮助。其二是因为我的母语是闽南语,与台语有很近的血缘关系,我家乡的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也随着闽南人、广东人外迁台湾而在台湾传播,所以我对台湾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。
机会来之不易,所以我更加珍惜。在台湾的四个月里,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。我一口气选了十门专业课。十门课比在华师轻松了很多,然而对我而言,却比在华师辛苦很多。因为我是中文系的学生,在大陆学的文学史,几乎都是大陆作家的作品,可是在台湾,学到的都是台湾作家的作品。我感觉自己像跳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,每个作家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脸孔,台湾文学的脉络就像一座迷宫。我强迫自己去适应这个文学新世界,每天晚上到图书馆疯狂看书,我知道肯定看不完,但是能补多少是多少。我总是想尽力做到最好,求一个问心无愧。而最后94分的平均学分绩,也让我深深地了解到,什么是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大二学年,再度被评为校三好学生,获得2014-2015年国家奖学金,入选校“未来教育家”计划。
在社团活动方面,从大二起,我正式担任博采辩论社的教练,负责向新辩手讲授辩论知识,带领新辩手参加辩论赛。在这一年里,博采辩论社获得寰宇杯辩论赛冠军和新生辩论赛亚军,我也被评为“优秀学生社团干部”。
获奖心得、奖金规划:
能获得朱友军奖教学金,很出乎意料。我大一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奖,然而听闻这个奖都是给“博雅计划”的学生的,但因为我是免费师范生,“博雅计划”的学生仅限于非师范学生,所以我本来也没想能有机会去申请。大二的时候看到申请要求,才明白文学院的学生是不作“博雅计划”的要求。了解了一下,才知道朱友军先生本科是华师文学院毕业的,估计是因为这样,所以才会对文学院的学生有额外照顾吧。
当时辅导员建议我试一试,于是我认真准备了材料,经过辅导员、院系和学工处的审核,我居然成为幸运的八分之一。出乎意料的同时,我真的很感谢朱友军先生对于华师学生的关怀,感谢朱友军先生对文学院学生的关照,谢谢学长。
至于获奖资金会如何使用,目前暂时有三个打算:
第一是买一个电子书阅读器。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,作为一个未来的语文老师,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。然而大量购买纸质书,除了价格高昂,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携带不便,所以想买一个电子阅读器。
第二个打算是抽出一部分钱报考雅思,除了交报名费,还要交培训班的费用。虽然说免费师范生不能出国,但是多学一门语言、多考一些证、多充实自己总是没有错的。
第三是筹划一次台湾的科研之行。因为大二下学期我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交换学习,当时曾经尝试过做“台语与闽南语的关系”研究,但是因为交换结束,研究被迫搁浅在资料收集阶段。所以我想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再去一次台湾,与台湾的同学合作,尝试着把这个课题做下去。